1995年,投资建成一年设计能力1000吨,硫酸铜工厂(含氧化铜)原料为紫杂铜,随着铜价降低。1998年底,尝试用氧化铜矿石做原料,以降低成本。1999年,陕西户县,建设一个中试厂,使用的是目前的传统工艺,工艺被拉通,并生产出了批量达到国标的硫酸铜和氧化铜。随即,2000年,在河南卢氏县建设了一座日处理50吨矿石的湿法厂,从此走上了从事湿法冶金的不归路。
在河南期间,体会如下:
我们用了三个月时间,给出了相当于一到两年的强化工业条件,结论是:矿物表面,药剂渗入厚度不能透过0.22㎜,铜矿尾渣残留要保持在0.2以下几乎不可能,从此后我们彻底放弃了堆浸的工业路线(因为效益不好,资源浪费过大)
以前我们就是以普通海绵铜(50—75%)为原料,制取高纯海绵铜(含量>99%,氧不按杂质对待),在河南我们以氧化铜矿石为原料,完善了从铜矿石直接制取高纯海绵铜的工业路线。
传统搅拌机,一次投料只能是几吨,我们设计并开发出了高效节能浸出机,当时的单池投料量为30吨,反应时间8到10个小时。08——09年,我们在云南楚雄州完成了单池投料100—120吨工业生产。
特点:
A、可在反应器内完成水洗。
B、可以不使用板框压滤机,完成固液分离。
因传统两条工业线路,均有先天的工艺缺陷,我们进行了新的探索,在吸取了国内外各种方法优点的基础上,研究方向指向了渗透剂和催化剂,为此做了大量工作,结果如下:
根据矿石性质不同,破碎至各自适宜的粒度(不球磨),辅以药剂(相当于池浸),按此方法,在河南生产了近八千吨氧化铜矿石,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,单池投料量70—80吨,尾渣铜残留始终在0.15%以下。
特点如下:
A:不需要球磨机,减少了投资。
B:溶液铜浓度一般在30—45g/L,最高取得过78g/L的浓度。
C:溶液净化程度较高。
D:矿渣表面无吸附的药剂,为环保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。
所有矿渣物料均经过水洗,混合后:
A:用于企业的场地铺设
B:用于矿山道路铺设
C:用于建筑的填充材料
D:水泥厂原料等
E:加沙土混合后,可以固化矿渣
在河南卢氏县和甘肃西河县,企业无尾矿库,并且要求予以环保补贴。
至此,我们基本上获得了两条基本工业路线,一条用于细料(泥巴料),一条用于块矿。和传统搅拌工艺相比,有着明显的优势:
2004年,在甘肃西河县建一日处理50吨工厂
在此工厂,拿到的矿石氧化率在50—80%,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原生矿提出来。提取原生矿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低成本,稳定的工业化实现。经过尽两年的学习探索试生产等过程,经过十几批次的中试(每批次30—50吨),已经掌握了几种类型的原生矿提取的工业化条件和参数。
我们获取的溶液铜浓度,一般在40g/L左右,直接浓缩产品杂质多,外观差,含量不高。传统的磺钾(钠)铁矾法除铁,要求PH值1.65,温度大于85°C,此工业条件的缺点是:稳定性和重复性均不理想。在此方法的基础上,我们引进了一种缓冲剂,使得除铁(Fe²、Fe³)较易工业化实现。
通过选择合理的药剂,并通过工艺条件控制。
使得溶液的净化程度很高,从而大幅度降低萃取剂的消耗,可降至每吨阴极铜1-6公斤。
通过大量的工业事实和理论研究,我们认为在铜的湿法冶金工业过程中,生产中毒是普通存在的,只所以未被提及是因为:
A、目前工业实现的回收率较低,问题被掩盖或忽视;
B、某些在无意识工业状态下,自身反应体系有解毒能力;
C、因矿种差异和工艺条件差异,中毒程度较浅。
例如:只影响回收率3-10%的范围。
例1、在甘肃西河红土坡铜矿,酸浸完成后超过50%的铜离子在溶液中消失。
例2、在河南三门峡卢氏县的宝山铜矿,在溶液中,铜离子消失了30%以上。
例3、在云南楚雄某厂,铜离子消失了10%左右。
对此问题,我们和西安一高校合作,对此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,找出了其形成机理,并成功的通过药剂和生产工艺条件等控制手段,已经予以解决。
在借鉴、吸收和消化国内外各种生产方法优点的基础上,经过几个中试 厂,对近万吨,几十个不同矿种的氧化铜矿,用新工艺进行反复试生产,调整和技术改造,最终形成两条基本工业路线:
1、 大槽浸出 单池可投放几十吨到几千吨经破碎的块料,辅以我们所掌握的催化剂和其它辅助剂,反应时间可在1-5天完成。
2、大槽搅拌浸出机,单体反应器可一次投泥巴、细粉料几十吨到几百吨。
愿与大家共同合作
谢谢各位!
陕西铜矿湿法冶金研究有限公司
王养利
电话:13891098120